复溜的准确位置图及视频功效
导读:复溜主治腹胀,泄泻、水肿多汗以及腰背痛、下肢痿痹,具体可以用来治疗肾炎、睾丸炎,也可以用来治疗尿路感染,复溜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,怎么找?本文视频图解复溜穴位位置图和功效作用。
【复溜的准确位置图及视频功效位位置图】
【图解复溜的准确位置图及视频功效位的位置】
复溜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功效视频
下面的视频为大家详细解答了复溜定位和主治,希望能给有需要的朋友带来帮助!
复溜最简单找法
复溜怎么找最简单?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个疑问,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。
【位置】在小腿内侧,内踝尖上2寸,跟腱的前缘。
【解剖】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的内侧;前方有胫后动、静脉;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、小腿内侧皮神经,深层为胫神经。
【取穴方法】
第1步:坐位垂足或仰卧位;
第2步:确定太溪穴:由足内踝尖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(大约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中点),即为太溪穴;
第3步:从太溪穴直上量2横指(大拇指指间关节部位的横径为1寸),跟腱的前方,即为本穴。
点击查看:同身寸法》》【1寸、2寸、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】
【穴名解说】
复溜又名伏白穴、昌阳穴。复,再也。溜,悄悄地散失也。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。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输来的寒湿水气,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,气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,故名复溜。伏白。伏,隐藏、埋伏也。白,肺性之气也。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热溜散的水气隐伏着肺金之气的凉湿之性。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,在本穴吸热后温度上升而变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,故名伏白。昌阳。昌,昌盛繁荣也。阳,阳气也。昌阳名意指肾经阳气至本穴后才变为昌盛繁荣之状。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,在本穴吸热后变为了天部的阳气,肾经阳气在此变得繁荣昌盛,故名昌阳。
【按摩复溜的准确位置图及视频功效位的作用与好处】
复溜神奇功效与作用
复溜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呢?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!
穴首见于《灵枢•本输》。“复”,指返还;“溜”,同流。足少阴脉气由涌泉经然谷、太溪,下行大钟、水泉,再绕至照海,复从太溪直上而流于本穴,故名“复溜”,别名“伏内”“伏留”“昌阳”“外命”“外俞”。
人体腰部不舒适的感觉很难受,有时候会感觉酸胀,并且隐隐作痛;既不能久坐,又不能久久站立;稍微活动就会感觉酸胀和疼痛加剧,把人折磨得烦恼痛苦,几乎无法忍受。此时,只要按压复溜穴,就能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。复溜穴是滋阴补肾的重要穴位,也能够治疗别的多种病症。
(1)复溜是治疗有汗无汗之要穴。本穴是治疗汗证的重要穴位,用之既可补卫气以固表止汗,又可鼓动卫气以祛邪开腠理,治疗汗证,具有双向调节汗液的作用,在临床中有“有汗无汗针复溜”之用,历代对此多有记载。如《玉龙歌》言:“伤寒无汗泻复溜。”《针灸大成》载:“多汗先泻合得,次补复溜;少汗先补合谷,次泻复溜。”《医学纲目》载:“伤寒汗不出,刺合谷、复溜;俱针泻之。”《十四经要穴主治歌》言:“复溜……伤寒无汗急泻此,六脉沉浮即可伸。”《肘后歌》言当汗不汗合谷泻,自汗发黄复溜凭。”由此可见,复溜是历代治疗汗证之要穴,并多与合谷配用,用于治疗机体汗液失常的病症。
(2)复溜是治疗水肿之疾常用要穴。本穴善疏通肾经经气,行气化水,通调水道,故对水液代谢布良好的调节作用,无论水肿癃闭之症,还是遗尿之疾,均能调理,这一临床运用也是双向调节作用。在古代医籍中也有许多关于用复溜治疗水液代谢失常的记载。如《灵光赋》中载复溜治肿如神医《济急千金要方》中载:“复溜、丰隆主风逆四肢肿。”《杂病穴法歌》中载:“水肿水分与复溜。”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中载水肿气胀满,复溜、神阙。”以上所载均为用复溜治疗水肿之经验,可见本穴是临床治疗水肿之验穴、要穴,临床可州于水肿、癃闭、泄泻、遗尿及水液代谢失常之症。
(3)复溜还是治疗肾气亏虚所致的腰痛、下肢痿痹常用要穴。本穴是肾经之经穴,五行中属金,肾属水,金生水,所以复溜是肾经之母穴,根据虚者补其母,故用本穴可治疗肾气亏虚所致的急慢性腰痛、下肢痿痹、手麻等病这一运用在古代临床中也有相关记载,如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载:“治疗脊内引痛,不得俯仰起坐”《太医歌》言:“刺治腰脊闪挫疼痛。”在临床治疗因年老体衰、肾气亏虚所致的腰酸腰痛,均常规取用本穴治疗,一般可获得显著的疗效。
复溜的定位与主治
【主治】
①水肿、汗证(无汗或多汗)等津液输布失调病证;②腹胀、腹泻、肠鸣等胃肠病证;③腰脊强痛,下肢痿痹。
【穴位配伍】
复溜配天枢、足三里、关元,治泄泻;
复溜配中极、三阴交、水道,治癃闭;
复溜配太渊,治无脉症;
复溜配肾俞,治肾虚腰痛;
复溜配肾俞、志室、关元、三阴交,治肾虚封藏失职之阳萎、遗精、早泄等;
复溜配肾俞、水分、关元、天枢、足三里,治脾肾阳虚之肠鸣、泄泻、水肿等;
复溜配大杼、肾俞、悬钟、三阴交,治肾虚筋骨失养之腰脊强痛,腰腿疼痛、软弱无力,足跟痛等。
复溜配三阴交、行间,治阴虚风动之手足蠕动、手足心热、舌红少苔、脉细数无力;
复溜配百会、风池、三阴交、太冲,治肝肾阴虚、水不涵木之眩晕、头痛;
复溜配太溪、肾俞、百会,治肾精亏虛、髓海空虚之眩晕、头痛;
复溜配心俞、大陵、神门、太溪,治肾阴不足、虚火扰心之失眠、五心烦热、心悸、健忘;
复溜配太溪、通里、太渊,治肺肾阴虚之咽痛、音哑、失音;
复溜配听宫、三阴交、太溪,治肾精亏虚之耳鸣、耳聋;
复溜配肝俞、太溪、睛明,治肝肾不足之青盲、夜盲、目翳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甲乙经》:“血痔泄(利)后重,腹痛如癃状,狂仆必有所扶持,及大气涎出,鼻孔中痛,腹中常(一作‘雷’)鸣,骨寒热无所安,汗出不休,复溜主之。”
《针灸大成》:“足内踝上二寸,筋骨陷中,前傍骨是复溜,后傍筋是交信,二穴止隔一条筋。”
《天元太乙歌》:“闪挫脊膂腰难转,举步多难行重蹇,遍体游气生虚浮,复溜一刺人健羡。”
【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】
针灸复溜
【针刺层次】直刺0.5~1寸。
【艾灸疗法】艾条悬灸时间:5-10分钟;艾炷灸时间:3-5壮。
【穴位相关阅读】
【免责忠告】此文章为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,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