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孙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
导读:公孙主治胃痛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以及心烦、失眠、狂证等神志病证。我们可以用来治疗胃炎、肠炎。公孙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,怎么找?本文视频图解穴位位置图和功效作用。
【公孙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位置图】
【图解公孙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的位置】
公孙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功效视频
下面的视频为大家详细解答了公孙定位和主治,希望能给有需要的朋友带来帮助!
找公孙的最简单的方法
找公孙的最笨的方法是什么?
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个疑问,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。
【位置】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展肌→短屈肌→长屈肌腱。浅层布有隐神经的足内缘支,足背静脉弓的属支。深层有足底内侧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,足底内侧神经的分支。
【取穴方法】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(第1跖趾关节)内侧,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(足弓),在弓形骨后端下缘可触及一凹陷,按压有酸胀感。
点击查看:同身寸法》》【1寸、2寸、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】
【穴名解说】
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,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,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冲脉。木穴具有健脾和胃、理气化湿、调和冲脉之作用,为脾胃、胸膈、腹部疾病常用穴。
本穴首见于《灵枢•经脉》。“公”,众也,支属之总汇也;“孙”,嗣续也,又顺理也,犹如支系之丝络也。《灵枢•脉度》:“支而横者为络,络之别者为孙”,故名。
【按摩公孙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的作用与好处】
公孙作用及功效
公孙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呢?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!
公孙穴的具体位置在人的足内侧缘,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。同时调理公孙穴也是有很多的好处,等于是对人身上十二经的气血进行一次全面疏导,具有行淤止痛之功。对于有痛经的女性朋友,可以多点揉公孙穴,治疗痛经效果更好。
反酸: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,观察到针刺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,针刺公孙穴则多使胃蠕动减弱。平时胃酸过多的人可以通过按摩公孙穴来抑制胃酸分泌,通常在两餐之间进行手法按摩,持续15—20分钟为宜。
肚胀:小孩子脾胃娇嫩,过饥过饱、饮食油腻都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而肚子胀;胸腹部术后的老年人,由于手术刺激、麻醉抑制等因素,也容易出现腹胀、食欲下降、大便不通等症状。局部按摩公孙穴可以缓解此类症状。
公孙的主治和配伍
【主治】
(1)胃痛,呕吐,腹痛,腹胀,泄泻。
(2)心烦。
【穴位配伍】
(1)公孙穴配丰隆穴、膻中穴、中魁穴,有健脾化痰的作用,主要治呕吐、眩晕;
(2)公孙穴配解溪穴、中脘穴、足三里穴,有健脾化食,和中消积的作用,主要治胃脘胀痛;
(3)公孙穴配中脘穴、内关穴治胃酸过多、胃痛;
(4)公孙穴配束骨穴、八风穴,有通经活络的作用,主治足趾麻痛;
(5)公孙穴配支沟穴、章门穴、阳陵泉穴,主要治疗胁肋下痛;
(6)公孙穴配足三里穴、滑肉门穴、太白穴,治胃痛;
(7)公孙穴配滑肉门穴、三阴交穴、肾俞穴、命门穴,治月经不调。
(8)公孙穴配中脘穴、足三里穴主治胃脘胀痛;公孙穴配丰隆穴、膻中穴主治呕吐、眩晕;
(9)公孙穴配合天枢穴、梁丘穴、丰隆穴,针刺得气,平补平泻,天枢加电针,留针30分钟,每日1次,12次为一疗程,治疗单纯性肥胖;
(10)公孙穴配合谷穴、内关穴,针刺得气,用电针治疗仪分别连接于双侧同名穴,每次20分钟,10-20天为一疗程,治原发性低血压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甲乙经》:“凡好太息,不嗜食,多寒热,汗出,病至则善呕,呕已乃衰,即取公孙及井俞。”
《医宗金鉴》:“公孙穴,主治痰壅胸膈,肠风下血,积块及妇人气蛊等证。”
《席弘赋》:“肚疼须是公孙妙,内关相应必然瘳”。
《标幽赋》:“脾冷(一作‘痛’)胃疼,泻公孙而立愈。”
【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】
【针刺层次】直刺0.5~1寸。
【艾灸疗法】 艾炷灸或温针灸~5壮;艾条灸10~20分钟.
【穴位相关阅读】
【免责忠告】此文章为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,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