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俞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
导读:脾俞主治腹胀、纳呆、呕吐、腹泻、痢疾、便血、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。我们可以用来治疗胃溃疡、胃痉挛,也可以用来治疗胃炎、神经性呕吐。脾俞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,怎么找?本文视频图解脾俞穴位位置图和功效作用。
【脾俞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位置图】
【图解脾俞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的位置】
脾俞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功效视频
下面的视频为大家详细解答了脾俞定位和主治,希望能给有需要的朋友带来帮助!
脾俞快速定位方法
找脾俞最笨的方法是什么?脾俞怎么找最简单?
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个疑问,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。
【位置】第11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背阔肌→下后锯肌→竖脊肌。浅层布有第11、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和伴行的动、静脉。深层有第11、12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、肋下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
【取穴方法】俯卧,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脊中(督脉)旁开1.5寸处取穴。
点击查看:同身寸法》》【1寸、2寸、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】
【穴名解说】
本穴与脾相应,而为之俞,故名“脾俞”。治胀满、吐逆、痃癖、积聚、痎疟、黄疸、食不化、羸瘦、泄痢等症。凡关于脾脏者,以本穴治之。兼取膀胱俞治脾虚、食不消。因脾阳虚则不健运,不健运则阳虚,阳愈虚,则水不化气,水不化气,则多湿,多湿故食不消。两穴并用,有助于渗湿也。譬如用药,君白术,须佐以茯苓也。
【按摩脾俞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的作用与好处】
脾俞的神奇功效和作用
脾俞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呢?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!
本穴与脾相应,而为之俞,故名“脾俞”。治胀满、吐逆、痃癖、积聚、痎疟、黄疸、食不化、羸瘦、泄痢等症。凡关于脾脏者,以本穴治之。兼取膀胱俞治脾虚、食不消。因脾阳虚则不健运,不健运则阳虚,阳愈虚,则水不化气,水不化气,则多湿,多湿故食不消。两穴并用,有助于渗湿也。譬如用药,君白术,须佐以茯苓也。
脾俞具有补脾温中,益气养血的功效。脾俞为脾脏精气输注之处,故补之或灸之能补脾气,温中阳,益气养血,凡脾胃虚弱,中阳不足,气血亏虚所致诸疾,皆可治之。
如临床常与中脘、足三里、太白、天枢相配益气健脾,升清止泻,用于治疗脾胃虚弱,运化失常,清气不升之泄泻,兼中阳虚衰者,可加灸肾俞、神阙、关元以益火生土;兼肝木乘脾者,可加刺阳陵泉、太冲以抑木扶土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,运化失常,浊气上逆之呕吐腹胀,常与中脘、足三里、公孙、内关相配以益气健脾,和中降逆。
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之胃痛,常灸中脘、章门、胃俞,刺公孙、内关以益气养血,补益脾胃。用于治疗脾虚气血生化不足,所致气血亏虚证,常与胃俞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相配,出现眩晕者,加刺百会、中脘、绝骨;心悸失眠者,加刺神门、内关;腹中绞痛者,加血海、公孙;便秘者,加照海、支沟、天枢;妇科病,加中极、关元。
脾俞的主治定位
【主治】
(1)腹胀,呕吐,泄泻。
(2)水肿,黄疸。
(3)多食善饥,身瘦。
【穴位配伍】
1.配胃俞、中脘、天枢、内关、足三里、公孙、三阴交,针刺补泻兼施,脾俞、中脘可灸,温中健脾、和胃止痛,治疗脾胃虚寒之呕吐、呃逆、吞酸、胃痛、腹痛等。
2.本穴经配伍,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,补益脾胃,如配中脘、关元俞、天枢、足三里、太白,治疗脾虚泄泻、完谷不化;配中极、天枢、中脘,治疗脾虚邪留肠胃之痰饮;配足三里、四缝、太白,治疗脾虚食积之小儿疳积。
3.本穴经配伍,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,可灸,温补脾肾,如配肾俞、关元、水分、足三里、太溪,治疗脾肾阳虚之水肿、鼓胀;配肾俞、关元、天枢、上巨虚、太溪,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、休息痢;配胃俞、肾俞、关元、复溜,治疗气虚阳微之噎膈;配肾俞、膀胱俞、关元、三阴交,治疗脾肾亏虚之劳淋。
4.本穴经配伍,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,补益肺脾,如配肺俞、太渊、太白,治疗肺脾两虚之咳嗽、气喘;配肺俞、气海、足三里,治疗脾肺气虚之小儿遗尿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百症赋》:“听宫、脾俞,祛残心下之悲凄。”
《针灸大成》:“主腹胀,引胸背痛,多食身瘦……黄疸,善欠,不嗜食。”
《医宗金鉴》:“小儿慢脾风证。”
【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】
【针刺层次】直刺0.5~1寸。
【艾灸疗法】艾柱灸5~7壮,艾条温和灸5~10分钟。
【穴位相关阅读】
【免责忠告】此文章为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,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