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脘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
导读:中脘主治黄疸、癫狂以及胃痛、腹胀等脾胃病。可以用来治疗胃炎、胃痉挛、食物中毒,也可以用来治疗癫痫、神经衰弱、分离障碍症,这些病症怎么治疗效果好?点击下方添加张医生告诉你。中脘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,怎么找?本文视频图解中脘穴位位置图和功效作用。
【中脘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位置图】
【图解中脘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的位置】
中脘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功效视频
下面的视频为大家详细解答了中脘定位和主治,希望能给有需要的朋友带来帮助!
中脘怎么找最简单?
中脘怎么找最简单?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个疑问,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。
【位置】在上腹部,脐中上4寸,前正中线上
【解剖】在腹白线上,有腹壁上动、静脉;布有第7、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;深部为胃幽门部。
【取穴方法】
可以采用仰卧的姿势,然后用手指在肚脐正中的位置向上挪4寸,这就是中脘穴。找到这个穴位以后正确按揉,这样就可以达到不错的保健养生作用。
点击查看:同身寸法》》【1寸、2寸、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】
【穴名解说】
中: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、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。脘:空腔也。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。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,至本穴后,经水继续向下而行,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,故名。中管、中碗名意与中脘同,碗通脘。
【按摩中脘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的作用与好处】
中脘的神奇作用和功效
中脘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呢?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!
中脘归属任脉,是任脉与手太阳、手少阳、足阳明经之交会穴,为足阳明胃经汇聚之募穴,八会穴之腑会。具有健脾和胃、行气化滞、升清降浊的作用。临床应用甚广,用于治疗一切腑病,尤善治胃腑疾患。
中脘首见于《针灸甲乙经》。“脘”,指胃脘;本穴位于胃脘中部,故名“中脘”,别名“太仓”“胃胺”“上纪”“胃管”“中管”。
(1)中脘是脾胃疾病之要穴,是胃之募穴,是胃之精气结聚的部位,六腑病首取下合穴与其募穴,为阳病行阴。又因该穴所处的部位正与胃部相应,故有调理胃气的作用,是治疗胃病的要穴。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;胃气主降,以降为和,若功能失司,可取中脘来调之,常用于胃痛、呕吐、吞酸、胃下垂、胃痉挛、消化不良等。脾与胃相表里,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故本穴可用于脾胃虚弱、气血亏虚所致诸疾。
临床应用无论虚实、寒热皆可选用本穴,虚证补之能补益脾胃;实证泻之能健脾化湿,理气降逆,消积和胃;寒证用灸法温中散寒,益气养血;热证针之则能清脾胃降浊热所以本穴善调理脾胃、升清降浊,为治疗一切脾胃之疾之要穴、首选穴。
(2)中脘是治痰湿之疾的要穴。《行针指要歌》曰:“或针痰,先针中脘、三里间。”中脘具有健脾导湿的作用,土旺则能治湿,土气坚凝,则水湿亦自澄清,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,积而生痰,痰居胃腑,上注于肺,故有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”之说。若脾胃运化失常,土不生金,可见肺脏病变的哮喘、痰多、虚劳等;若脾胃生化之源不足,心失所养,或是脾虚生痰,痰湿内扰,可见心悸、失眠、胸痹、脏躁、眩晕、癫狂痫、中风等诸症。针刺中脘可健脾导湿,温中化痰,能加强运化,是治疗痰湿之疾的主穴,临床常针灸并用。
(3)中脘具有全身调整功能。五脏六腑皆禀赋于胃,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位居中州,土旺则能润泽四旁,五脏六腑的强弱,人之兴亡盛衰,无不与胃之强弱密切相关故中脘穴具有全身治疗作用,尤其对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、大病之后、中气不足等病后体弱之疾有良好的调治作用,当治疗本类疾病时针刺不宜过深,不宜用粗针,并多与灸法用之。
(4)中脘是六腑病所用之穴,为八会穴之腑会,六腑皆禀赋于胃,胃为六腑之长,中脘为胃之募穴,募穴是经气汇聚胸腹的部位,故中脘与六腑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,因而对六腑疾病有通调功能。《循经考穴编》中云中脘主治一切脾胃之疾,无所不疗。”古代名医张仲景云:“此穴为腑会,故凡腑病者,当治之。”六腑属阳,中脘在腹部,腹部属阴,所以有六腑病取之中脘,屈于针灸中的“阳病治阴”,也叫“从阴引阳”临床除胃部疾病,还可用于肠道、胆道疾患等。
(5)中脘用于治疗肢体疼痛。因其中脘穴能健脾胃化湿浊,故时用于痰浊流注肌肉、关节引起的肌肉关节肿痛(如膝关节痛、踝关节痛、跖趾关节痛等)及痰浊湿邪蕴结引起的胸闷胸痛、胸背作痛、腰背作痛等。
【主治】①胃痛、腹胀、纳呆、呕吐、吞酸、呃逆、小儿疳积等脾胃病;②黄疸;③癫狂,脏躁。
【穴位配伍】
(1)中脘配内关、足三里治疗各种胃病。
(2)中脘配天枢、上巨虚、足三里治疗泄泻。
(3)中脘配阴陵泉、至阳、腕骨、三阴交利湿退黄。
【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】
每天按中脘的神奇功效
按摩中脘穴可祛痰利湿、降脂减肥。
《医学纲目》云:“一切痰饮,丰隆、中脘。”中脘穴具有健脾利水、理气化痰之功,针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、聚而生痰所致的肥胖,可通过艾灸中脘穴、丰隆穴,让体内的痰湿浊脂得以消除,从而起到减肥的作用。
按摩中脘穴能调达气血、帮助睡眠。
中医认为失眠多因气机郁滞、扰动心神而夜不安寐。中脘穴通过调节脾胃升降的功能,来疏利气机,其在三焦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中,起着枢纽作用。
艾灸中脘穴,能使气血调达、阴阳调和而神有所安,配合神门穴,有助于充养心神而安睡。
按摩中脘穴还可以理气活血、调理妇科。
《灵枢》记载:“冲脉、任脉皆起于胞中”,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也提到:“女子二七,而天癸至,任脉通,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有子。”可见任脉在妇科中占有重要地位。中脘属任脉,根据“经脉所过,主治所及”的理论,中脘亦可调理妇科相关疾病,如月经病、子宫病等。
【针刺层次】直刺1~1.5寸。
【艾灸疗法】
物灸仪艾灸时间:40-200 分钟;
艾条悬灸时间:10-20分钟;
艾炷灸时间:5-9壮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甲乙经》:“中脘,一名太仓,胃募也,在上脘下一寸,居心蔽骨与脐之中,手太阳少阳、足阳明所生,任脉之会,刺入三分,灸七壮。”
《行针指要歌》:“或针痰,先针中脘、三里间。或针吐,中脘、气海、膻中补。”
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:“上脘奔豚与伏梁,中脘主治脾胃伤,兼治脾痛疟痰晕,痞满翻胃尽安康。”
【穴位相关阅读】
【免责忠告】此文章为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,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