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
导读:足三里主治胃痛、痢疾、便秘等胃肠病以及乳痈、肠痈等外科疾患.我们可以用来治疗肠胃炎、十二指肠溃疡、下肢瘫痪,也可以用来治疗阑尾炎、肝炎、神经性头痛。足三里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,怎么找?本文视频图解足三里穴位位置图和功效作用。
【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位置图】
【图解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的位置】
足三里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功效视频
下面的视频为大家详细解答了足三里定位和主治,希望能给有需要的朋友带来帮助!
找足三里最笨的方法
足三里怎么找最简单?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个疑问,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。
【位置】犊鼻下3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胫骨前肌→小腿骨间膜→胫骨后肌。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。深层有胫前动、静脉的分支或属支。
【取穴方法】取穴时,由外膝眼向下量四横指,在腓骨与胫骨之间,由胫骨旁量一横指,该处即是。
点击查看:同身寸法》》【1寸、2寸、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】
【穴名解说】
【经穴解释】足三里归属足阳明胃经,为本经之合穴,胃腑的下合穴,“四总穴”之一,“马丹阳天星十二穴”之一,“回阳九针穴”之一,肚腹疾病之主穴,强壮保健要穴。本穴具有调理脾胃、补中益气、通经活络、疏风化湿、扶正祛邪的作用。临床以补法或平补平泻法为常用,可灸,是临床常用灸穴之一。本穴最早见于《灵枢•五邪》。“足”,指下肢;“三里”,指犊鼻穴下三寸。《素问•针解》中说:“三里即三寸,与手三里意同。所谓足三里也,下膝三寸也。”別名“下陵”“鬼邪”。
【按摩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的作用与好处】
足三里的神奇功效与作用
足三里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呢?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!
(1)足三里是治疗消化系统疾患之要穴。本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,又为胃腑的下合穴,因“合治内腑”,故是治疗胃病的常用穴。该穴具有健脾益胃、和中补气、温中散寒、行气消胀、降逆止呕、消食化积、调肠止泻等作用。故临床可用于胃痛,呕吐,噎隔,腹胀,腹痛,肠鸣,纳呆,食积,便秘,腹挥,痢疾,肝炎,胆囊炎等各种消化系统疾病,因此,有《四总穴歌》中的“肚腹三里留”之用,这是对足三里治疗腹部疾病最言简意赅的概括。其实早在《灵枢·九针十二原》中对此也有精辟的概括,“阴有阳疾者,取之下陵三里”。这句话是说六腑有病均可取用足三里。也就是说,足三里不仅对肠胃病有很好的功效,就是对所有的六腑病都可选用本穴治疗。对其具体的运用,《灵枢》篇中也有非常完整的记载,摘录其相关内容供参悟。
治胃腑病:《灵枢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》:“胃病者……取之三里也。”治大肠小肠病:《灵枢•四时气第十九》肠中不便,取三里,盛泻之,虚补之。”
治肠胃病:《灵枢•五乱第三十四》:“气在于肠胃者,取之足太阴、阳明;不下者,取之三里。”
治胆腑病:《灵枢•四时气第十九》:“善呕,呕有苦,长太息,心中憺憺,恐人将捕之,邪在胆,逆在胃,胃气逆则呕苦,故曰呕胆。取三里以下胃气逆……”
治膀胱三焦病:《灵枢•四时气第十九》:“小腹痛肿,不得小便,邪在三焦约,取之太阳大络,使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,肿上及胃脘,取三里。”
为什么所有的六腑病皆要用足三里穴呢?因为足三里穴是胃的下合穴,合治内腑。“胃者,五脏六腑之海也,水谷皆入于胃,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”。故就有“阴有阳疾者,取之下陵三里”之总括。
(2)足三里是治疗下肢痿痹的重要穴位。历有“治痿独取阳明”之用,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,足阳明多气多血,故取足三里调理阳明气血,改善气血运行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阳明者,五脏六腑之海,主润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。冲脉者,经脉之海也,主渗灌溪谷,与阳明合于宗筋,阳明宗筋之会,会于气街,而阳明为之长,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,故阳明虚,则宗筋纵,带脉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”这是对“治痿独取阳明”最为全面的解释。因此足三里是治疗痿证的重要穴位。
(3)足三里是人身保健之要穴。本穴具有调整全身机能,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作用,用之可强身健体。《针灸大成》中有“若要安,三里常不干”之说。华佗曾言:“三里主五劳赢瘦,七情虚乏。”俗语说“常灸足三里,胜吃老母鸡”。可见足三里是历代广为运用的强身保健之要穴。对于一切慢性病,特别是久病之后,身体虚弱,气血未复者,针灸用之,则可健脾益胃,补气养血,扶正壮阳的作用。特別是灸法的运用,对预防保健更有独特的功效,在日本民间有:“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做旅伴,旅行灸三里,健步行如飞”之言。可见艾灸足三里确能强身健体,防病增寿,为人身重要保健要穴:所以在平时常灸足三里,对身体能起到很好的保健功效,特别是属于西医学中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,常灸足三里对治疗其病有很好的效果。
(4)其他多种疾病的运用。足三里在《针灸资生经》中有“诸病皆治”之说,在临床中也有“万病可用穴”之言,所以临床常采用以足三里为主穴或配穴的方法治疗多种疾病。另外,足三里还常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,如头面部疾病(尤其是眼疾、鼻病),感胃的预防与治疗(尤其是反复感胃患者及肠胃型感冒患者),乳腺疾病,神志病证,眩晕,癫狂,水肿,呼吸系统疾病,心脏病,各种皮肤病,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多种病症。正如《灵枢•五邪第二十》所言:“邪在脾胃,则肌肉痛;阳气有余,阴气不足,则热中善饥;阳气不足,阴气有余,则寒中肠鸣腹痛;阴阳俱有余,若倶不足,则有寒有热。皆调于三里。”
【主治】
(1)胃痛,呕吐,呃逆,腹胀,腹痛,肠鸣,泄泻,便秘。
(2)热病,癫狂。
(3)乳痈。
(4)虚劳羸瘦。
(5)膝足肿痛。
【穴位配伍】
1、配关元穴、中脘穴、肓俞穴、然谷穴、水泉穴、肾俞穴等治胃中寒。
2、配太渊穴、鱼际穴、膈俞穴、胃俞穴、肾俞穴治胃脘痛。
3、配上管穴、中管穴、气海穴、胆俞穴、脾俞穴、胃俞穴、尺泽穴治呕吐。
4、配天突穴、中脘穴、气海穴、内关穴治呃逆。
5、配内关穴、鱼际穴治食不下。
6、配中脘穴、天枢穴、三阴交穴治泄泻。
7、配水道穴、气海穴、外陵穴、天枢穴、三阴交穴治泻痢脓血。
8、配肩井穴、大椎穴、膏肓穴等治诸虚百损、五劳七伤、失精证。
9、配四缝穴、合谷穴、三焦俞穴、脾俞穴、胃俞穴治小儿疳积。
10、配绝骨穴、昆仑穴、合谷穴、肩髃穴、曲池穴、手三里穴治中风半身不遂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灵枢·五邪》:“邪在脾胃,则病肌肉痛,阳气有余,阴气不足,则热中善饥;阳气不足,阴气有余,则寒中肠鸣腹痛;阴阳俱有余,若俱不足,则有寒有热,皆调于三里。”
《外台秘要》:“凡人年三十以上,若不灸三里,令气上眼暗,所以三里下气也。”
《四总穴歌》:“肚腹三里留。”
《通玄指要赋》:“三里却五劳之羸瘦。”“冷痹肾败,取足阳明之上。”
【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】
【针刺层次】直刺1~2寸。【艾灸疗法】艾炷灸5~10壮;或艾条灸10~30分钟。艾炷灸或温针灸5~10壮,艾条灸10~20分钟。
【按摩手法】用手指指腹推按足三里穴1~3分钟,可改善消化不良、下肢痿痹、下肢不遂。
【运行规律】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足三里穴周内外,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。
【穴位相关阅读】
【免责忠告】此文章为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,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