哑门穴
导读:按摩哑门穴的作用与好处有缓解头痛、失眠、精神烦躁、呕吐不止等。哑门穴位的位置具体在人体哪里呢,怎么找?本文图解哑门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。
【哑门穴位位置图】
【图解哑门穴位的位置】
哑门穴的位置:在项部后正中线上,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(即: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.5寸,第1颈椎下。后发际凹陷处)
穴位解剖:在项韧带和项肌中,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;有枕动、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;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。
点击查看:同身寸法》》【1寸、2寸、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】
【穴名解说】
哑门穴,为督脉、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。别名:舌厌穴,横舌穴,舌黄穴,舌肿穴。
1、哑门穴:哑,发不出声也,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。门,出入的门户也。该穴名意指督阳气在此散热冷缩。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,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,阳气的散热收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,故名。(病音)门名意与哑门同,(病音)为失语之意。
2、舌厌穴:舌,至柔之物也,其所能柔软自如是因为阳气充盛使然也。厌,厌恶也。舌厌名意指督脉的阳气在此散热冷缩为舌所厌恶。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气,至本穴后散热冷缩,人体的阳气不足则至柔之地的舌部阳气先衰,舌部阳气衰败则舌不能运动自如,故名舌厌。舌肿名意与舌厌近同,肿指阳气太过阴不足则舌为之肿。
3、横舌穴:横,横向也。舌,口中之舌也。横舌名意指穴内阳气充盛则舌能活动自如。舌黄名意与横舌同,黄通横。
穴位含义:督脉阳气在此散热冷缩。
气血特征: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。
运行规律:散热缩合后横向传来于风俯穴。
功能作用:收引阳气。
【按摩哑门穴位的作用与好处】
主治疾病:舌缓不语,音哑,头重,头痛,颈项强急,脊强反折,中风尸厥,癫狂,痫证,癔病,衄血,重舌,呕吐。顽固性头痛、失眠、精神烦躁、鼻出血、呕吐不止、瘫痪等。
穴位配伍:
泻哑门穴、听会穴、外关穴(或中渚穴) 、丘墟穴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;。配人中穴、廉泉穴治舌强不语、暴喑、咽喉炎;
配百会穴、人中穴、丰隆穴、后溪穴治癫狂、癫痫。 配风池穴、风府穴治中风失语、不省人事;
配劳宫穴、三阴交穴、涌泉穴等九穴为回阳九针,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。配脑户穴、百会穴、风池穴、太溪穴、昆仑穴、肾俞穴治大脑发育不全;
临床应用
哑门穴是治疗舌强不语,暴音,癫痫,癔症,头痛项强首选穴。以正坐位微低头,针尖向下颌方向刺0.5-1寸,不可反复提插,捻转,严控深度,勿伤延髓,如有触电感觉立即退针为主要注意事项。哑门穴处在颈部重要生理位置,周围是项韧带,项肌,斜方肌,颈半棘肌,头下斜肌,头后大小直肌,颈神经和枕神经通过处,是颈部活动枢纽。生活工作中局部软组织易受损伤。软组织的损伤,炎症,渗出,粘连等病理改变,压迫神经血管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。
针刺方法:伏坐位或伏卧位,强低头下颌力达胸部,针尖向下颌或天突穴方向刺1.5-2寸,可达枢椎棘突,不求有触电感觉,毫针或粗针亦可以风府或脑户穴进针透刺,刺到所需深度较传统刺法安全,可行提插或缓慢捻转,捻转缓慢持续二分钟留针或不留针,因强低头进针持续牵拉紧受累肌组织达最长度,并留针二分钟以上,就能使病理性痛疼减轻或消失。对项强疗效佳。在针刺哑门穴同时加透刺天柱穴有增加疗效作用。注意患者耐受力防止晕针,笔者有自制针刀,对病程长,重症患者,有因势利导作用,疗效更显著,远期效果稳定。
穴位配伍:配廉泉,天突,关冲治舌强不语,暴音;配风府,脑户,玉枕,风池治血管神经性头痛;配风池,颈上段夹脊穴治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头昏等症及老年痴呆症,脑梗塞等症,配颈下段夹脊穴肩井,肩中等治颈肩综合症。曾一次治愈脑血栓语言不利患者(仅一例)。
理解体会:经络理论有"经络所过,主治所及"的论述。哑门穴主治病症与现代医学神经节段分布相吻合。所处生理位置重要,而中年后由于局部组织退变或劳损,致经脉瘀滞,气血不通,产生症状和体征,治则以疏通经络,松解软组织粘连或肌筋胀力,解除神经血管受压恢复组织正常生理功能。针刺后松解调整局部生理结构平衡,减少对血管压迫,改善脑供血头昏得愈。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可能与促进脑供血有关。笔者临床工作中遵循:辩症诊病,因病选针,据针施术,按术取效。诊治原则。疾病早期轻症多功能障碍,调整阴阳平衡多用毫针或粗针辩症刺之,晚期多局部组织结构改变,如头枕痛局部水肿,项强多肌肉,筋膜粘连针刀刺之,屡见显效。哑门穴主治重症患者应先处治局部组织病理改变,再行辩症治之,方见显效,否则,笔者观察到见效缓慢,和远期效不稳定,脑血栓和脑溢血后遗症的治疗此穴尤为重要。针刀的内松解术目前还没有一种手术所代替,创伤小,方法简便,疗效好。
【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】
疗法原则:寒则补之灸之,热则泻针出气。
针灸疗法:伏案正坐位,使头微前倾,项肌放松,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哑门穴0.5~1寸。
特别注意:哑门穴被点中后,冲击延髓中枢,失哑、头晕、倒地不省人事。
【穴位相关阅读】
【免责忠告】此文章为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,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