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白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
导读:四白主治目赤痛痒、眼睑动、目翳等眼部病证以及口眼歪斜、面痛、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,可以用来治疗头痛、眩晕、青光眼,也可以用来治疗三叉神经痛、眼睑不合,四白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,怎么找?本文视频图解四白穴位位置图和功效作用。
【四白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位置图】
【图解四白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的位置】
四白准确位置图和作用功效视频
下面的视频为大家详细解答了四白定位和主治,希望能给有需要的朋友带来帮助!
四白的简单找法
四白怎么找最简单?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个疑问,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。
【位置】在面部,眶下孔处
【解剖】皮肤→皮下组织→眼轮匝肌、提上唇肌→眶下孔或上颌骨。浅层布有眶下神经的分支,面神经的颧支。深层在眶下孔内有眶下动、静脉和神经穿出。
【取穴方法】
1.正坐或仰卧位,眼向前平视,当瞳孔直下,眶下缘下方约1寸眶下孔中取穴。
2.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、仰卧姿势,四白穴位于面部,双眼平视时,瞳孔正中央下约二厘米处(或瞳孔直下,当眶下孔凹陷处)。
3.四白穴对我们而言其实并不陌生,从小学开始每天都在接触它,“眼保健操”的第三节就是“按揉四白穴”。
点击查看:同身寸法》》【1寸、2寸、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】
【穴名解说】
【经穴解释】四白穴,“四”,数词,指四面八方,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;“白”,可见的颜色、肺之色也。该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。【按摩四白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视频位的作用与好处】
四白的功效与作用
四白的作用和功效有哪些呢?下面为大家详细解答!
【四白穴的功效】
作为明目的特效穴位,经常按摩四白穴可提高眼部功能,防治青少年近视及老年人的老花眼,对眼睛胀痛也有效。无病无痛时,按摩此穴位可保持眼睛的水润、清凉,让双眸明亮动人。
按摩四白穴美容
四白穴有美白作用,故四白穴也叫“美白穴”“养颜穴”。每天坚持用手指按压它,然后轻轻地揉3分钟左右,你会发现脸上的皮肤开始变得细腻,美白的效果非常不错。经常用这个穴来治疗色斑。再加上指压人迎穴(人迎穴位于前喉外侧3厘米处,能摸到动脉的搏动在这里),一面吐气一面指压6秒钟,如此重复30次。脸部血液循环顺畅了,小皱纹就会消失,皮肤自然会有光泽。指压瞳子髎穴能除去眼角皱纹。一面吐气一面按压6秒钟,如此重复6次。可以和睛明穴、丝竹空穴、鱼腰穴一起用。
四白穴治疗黑眼圈
下眼睑部又是胃经经过的地方,胃经又是多气多血的经脉,因此通过按摩四白穴,可以疏通气血,把废物及时运走。
四白穴在承泣穴的下面,在下眼眶骨下面的凹陷处,直对瞳孔。此穴有疏经活络、养颜明目的功效,可缓解眼部疲劳或眼花,还可治头痛、口眼歪斜等。在临床上,常用其与阳白穴、地仓穴、颊车穴、合谷穴治疗口眼歪斜。
四白穴,从名字上看,它具有美白的功能,因此也有人叫它美白穴。每天坚持用手指按压四白穴,再配上人迎穴(位于颈部,前颈喉结外侧大约3厘米处,用手触摸,会有脉搏跳动的感觉),美白除皱的效果更好。每天可在这两个穴位上,各轻揉3分钟左右,每天坚持,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对于有黑眼圈的朋友来说,平时也可经常按按四白穴。很多女性朋友因偶尔熬夜、睡眠不足,就会产生黑眼圈。黑眼圈是因为血液中沉积太多废物的缘故,而下眼睑的皮肤比其他部位薄,最容易反映血液的颜色。下眼睑部又是胃经经过的地方,胃经又是多气多血的经脉,因此通过按摩胃经此处的穴位,可以疏通气血,把废物及时运走。这时我们可以多按摩四白穴,按摩四白穴的时候,最好带上承泣穴,两个穴位加在一起效果会更好。另外,还要保持良好的睡眠,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。
现代人工作的紧张,经常是休息不足,容易导致眼部疲劳;还有,学生们经常面对书本,用眼也较多。在感觉疲劳的时候,我们除了进行适当的休息外,还要坚持按摩四白穴,可有效舒缓眼部疲劳。
【主治】①目赤痛痒、眼睑动、目翳等眼部病证;②口眼歪斜、面痛、面肌痉挛等面部病证;③头痛,眩晕。
【穴位配伍】
四白穴配阳白穴,地仓穴,颊车穴,合谷穴治口眼歪斜。
四白穴配攒竹穴治眼睑(目闰)动。
四白穴配瞳子髎穴、翳风穴、颊车穴治三叉神经痛(第二支)。
四白穴配阳白穴、地仓穴、风池穴、合谷穴治面瘫等。
四白穴配太冲穴、睛明穴、丰隆穴,治眼睑动、目翳、青光眼。
四白穴配阳白穴、瞳子髎穴、攒竹穴,治眼睑闭合不全。
【古文献摘录】
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“凡用针稳审方得下针,若针深即令人目乌色。”
《甲乙经》:“目痛,口僻,戾(一作‘’)目不明,四白主之。”
《针灸大成》:“主头痛,目眩,目赤痛,僻泪不明,目痒,目肤翳,口不能言。”
【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】
四白的针灸手法
【针刺层次】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.3~0.5寸,不可深刺,以免伤及眼球,不可过度提插捻转。
【艾灸疗法】不宜灸
【气血特征】气血物质为雾状,所在为不太高的天部。
【运行规律】散热后聚集并向巨髎穴下行。
【穴位相关阅读】
【免责忠告】此文章为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,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