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艾叶、艾绒和艾条你不知道的秘密
导读:艾灸有如阳光普照,能够驱除阴霾。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、赘疣都是阴寒凝结而成的,而艾灸能帮助身体减少阴寒的凝结,这得益于一种神奇的植物--艾草。
艾叶艾为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的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,中国各地均有生长,但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,故特称“蕲艾”。
艾在春天抽茎生长,茎直立,高60~120厘米,具有白色细软毛,上部有分枝。茎中部的叶呈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,有柄,羽状分裂,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 形,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,表面深绿色,有腺点和极细的白色软毛,背面布有灰白色绒毛,7~10月开花。瘦果呈椭圆形。艾叶有芳香型气味,在农历的4~5 月间,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。采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枝割下,晒干或阴干后备用。
艾叶的化学成分
艾叶中纤维质较多,水分较少,还有许多可燃的有机物,是比较理想的灸疗原料。
艾叶的性能
艾叶气味芳香,味辛、微苦,性温热,具纯阳之性。艾叶经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,便于搓捏成规格大小不同的艾炷,易于燃烧;艾火燃烧时热力温和,能穿透皮肤,直达体表深部。
艾绒
艾绒的制备
每年农历的4~5月间,采集肥厚新鲜的艾叶,放置日光下暴晒干燥,然后投于石臼中,用木杵捣碎,筛去杂梗,再晒、再捣、再筛,如此反复多次,即成为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。
艾绒的贮藏
艾绒性吸水,易于受潮,平时应密闭于干燥容器内,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。并于每年天气晴朗时重复暴晒几次,以防潮湿、霉烂或虫蛀,否则影响燃烧与效用。
艾条
艾条又名艾卷,系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。一般长20厘米、直径1.5厘米,常用于悬起灸、实按灸等。因其使用简便,不易起泡,不会发疮,故临床应用更为广泛。根据艾条中是否含有其他药物,可分为纯艾条和药艾条两种。
首先是纯艾条,取制好的陈艾绒24克,平铺在26厘米长、20厘米宽,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,将其卷成直径约1.5厘米的圆柱形艾条,越紧越好,用胶水或糨糊封口。
其次是药艾条,而药艾条又分为常用药艾条、太乙针、雷火针三种。
常用药艾条:肉桂、干姜、木香、独活、细辛、白芷、雄黄、苍术、没药、乳香、川椒各等份,研成细末。 将药末混入艾绒中,每支艾条加药末6克。制法同纯艾条。
太乙针灸:配方历代各异。近代处方:人参125克, 参三七、穿山甲(土泡)各250克,山羊血62.5克,千年健、钻地风、肉桂、川椒、乳香、没药、小茴香、苍术各500克,艾绒、防风各2000克,甘草 1000克,麝香适量,共研为末。取棉皮纸一层,高方纸二层(41厘米×40厘米),内置药末约25克,卷紧成爆竹状,外用桑皮纸厚糊6~7层,阴干待 用。
雷火针灸:用艾绒94克,沉香、木香、乳香、茵陈、 羌活、干姜、穿山甲各9克,研为细末,过筛后,加入麝香适量。取棉皮纸二层,一方平置桌上,一层双折重复于上。铺洁净艾绒于上,用木尺轻轻叩打艾绒,使之 均匀成一正方形,然后将药料匀铺于艾绒上,卷成爆竹状,以桑皮纸厚糊6~7层,阴干,勿令泄气以备用。
专家提醒你
艾炷制作方法
一般是用手捻。小炷可先将艾绒搓成大小适合的艾团,夹在左手拇、食指指腹之间,食指要在上,拇指要在下,再用右手拇、食指将艾团向内向左挤压,即可将圆形艾团压缩成上尖下平之三棱形艾炷,随做 随用,十分简便。
中炷、大炷则需要将纯净陈久的艾绒放置于平板上,用拇、食、中三指边捏边旋转,并将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体。
手工制作艾炷的时候,要求搓捏紧实,能放置平稳,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,患者易于耐受,且耐燃而不易爆。艾炷大小可随治疗需要而定。
【穴位相关阅读】
【免责忠告】此文章为穴位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,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,或添加穴位密码QQ群(184221189)交流讨论,直接点击